闻捷
闻捷(1923—1971),谱名巫之禄,参加革命后曾用笔名赵文节、闻捷。石马乡巫岗村人。现代著名诗人。父为开封以西一铁路小站站长,过早去世,时闻捷年幼,随母回高资镇,生活艰苦,赖塾师丁二免费收读,后转李庄小学至毕业。14岁去南京一煤炭店学徒,抗日战争爆发后,流亡武汉,满腔热忱参加抗日救亡的演剧活动。民国26年(1937)3月加入共产党。民国29年至延安,在陕北文工团工作,曾在陕北公学学习。民国33年开始写作,写了许多战地通讯、散文、诗歌和反映陕甘宁边区土地革命的剧本《翻天覆地的人》、秧歌剧《加强自卫队》等,发表了一些特写、小说。民国34年任《群众日报》编辑、记者组长。民国36年后,参加解放大西北战斗,随军至新疆,任新华社西北总社采访主任。1952年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,在此写下了著名诗集《天山牧歌》。1956年任《文艺报》记者,深入东南老革命根据地采访,登上军舰和水兵一起生活。次年调中国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,不久任中国作家协会兰州分会副主席。1958年5月,朱德总司令到甘肃视察时,以《甘肃日报》记者身份随行采访,几乎日成一篇通讯特写。同时和李季合作,写了报头诗《第一声春雷》、《我们插遍红旗》。1959年开始发表长篇叙事诗《复仇的火焰》,描述了解放初期新疆东部巴里坤草原的一次大叛乱,记下了帝国主义和民族叛匪的罪恶、幻梦和末路,反映了哈萨克民族从反对、怀疑到拥护共产党的过程。1960年,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会,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。1961年初,在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从事专业创作。1962年秋,回丹徒县体验生活,在近两年的时间中,除参加会议、看材料、读书写作外,几乎跑遍了县内所有公社,小住新民洲、江心洲,体会当地群众的理想、愿望、喜悦和苦恼,酝酿构思长诗《长江万里》,但未完稿,只发表了几个片断。1963年参加了中共丹徒县第三次代表大会,当选为县委常委。会上以《我的发言》为题,用诗的形式表达对党和家乡人民的感情。在丹徒期间,曾与袁鹰一起出访巴基斯坦、阿尔及利亚,合作写了诗章《花环》、《非洲的火炬》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其大量优秀作品被诬成大毒草,身受“江青反革命集团”的残酷迫害。1971年1月13日含冤去世。1978年平反昭雪,恢复名誉。开追悼会时,连骨灰也未找到,骨灰盒中放着他生前用过的一支钢笔。是年,人民出版社出版了《闻捷诗选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