浩浩长江,滚滚东流,千万年来,奔腾不息,在人们不经意间,默默地演绎着“沧海桑田”的故事。 
    长江进人江苏后,西从仪征泗源沟始,东至丹徒大路龟山头这一段,水利上统称“镇扬河段”,主航道全长59.2公里,江面弯曲,是一个典型的洲滩比较发育的江心洲分汊河型。而在丹徒区域的江面,一宇排开有三座洲岛:世业、江心、高桥,如同三颗绿宝石,点缀在长江母亲的胸前,分外夺目。   
    春秋战国之前,长江是在镇江、扬州一带入海的,当时的入海江口近似喇叭形状,直到圌山以上才见收缩。长江自上游而来,挟持着大量泥沙冲到镇扬海湾内,水流逐渐减缓,泥沙逐渐积淀,常年累月,在骤然开阔的海湾内,就堆积散布着许多大小不等、形态各异的沙洲。这些沙洲受江流变化的影响,或涨或坍,变化无常。人们把江流深水流向称作主泓,一般来说,背主泓则涨出沙洲,受主泓则严重坍塌,正如记载中说的那样:“或昔有而今无。或昔无而今有,横斜方直不一,其形南北东西无定。”对涨沙的过程,古史也有记载:初见水底,称水影地,后渐涨而出水,称涂泥地。再而长出开小黄花的小杂草,谓之黄花杂草地,自黄花草地而生芦苇,则绵亘数十里,渐皆为良田,其利可观。   
    公元220—280年,长江主泓北趋,南江面便相继出现大小沙洲。在丹徒高资以西江中有贵洲、新洲、中洲、嘉子洲、珠金沙等洲岛。谁知到公元713—742年,长江主泓南摆,且流水甚急,此时北岸大涨,瓜洲不断扩展,而近南岸的贵洲等在唐宋时期相继坍人江中,此后再未见过记述。   
    公元1567—1619年,长江主泓再度北趋,丹徒西部江面又渐渐涨出一些沙洲,有定业洲、永固洲和蒲业洲等。这些沙洲,相距不远,洲与洲之间水流缓慢,有利于泥沙的沉积,渐渐地大小沙洲越靠越近,终于并连到一起,成为一个大沙洲,而大沙洲的出现,迫使水流分为南北两汊,开始形成如今世业洲的汊道。   
    丹徒中、东部江中,于公元252—257年,也已有了大型沙洲即开沙和藤料沙。开沙面积之大,可“横塞海门”,洲上有南朝宋武帝之子疾的坟墓,墓旁种植一棵柏树,至明末已逾千年,老杆仍荣发新枝。在宋朝,丹徒谏壁设有“开沙巡检司”,专职管理沙洲,其时,‘“全洲居民稠密,田土广阔’”,“烟树云林,生齿稠叠’,“人文风淳,里人俗美”,可见当时开沙是十分繁盛的。
    滕料沙在开沙之东,因洲上产紫藤,运粮船上用此扎捆篷帆等,最为坚固,故成为必备之物,由此取名。整个沙洲长50里,阔30里,周围150里,洲上有许多田圩,大的有万亩之多。   
    公元1495年,黄河水夺取淮河河道而流,淮水即流人长江,长期稳定的开沙和藤料沙遭急流冲袭,开沙东端和藤料沙中北部全部被水冲失。清朝时期,由于治理了黄淮水患,长江来水越来越少,江中老沙洲不断扩大,新沙洲不断出现,而且相互并连。康熙年间,长江丹徒段江岸和沙洲曾发生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坍塌,但总的趋势中、东部江南沙洲还是涨的。到公元1879年,长江沙洲分为三段,即上洲、中洲和下洲,三段沙洲在长江的运动下,在时光的流逝中,涨涨坍坍,分分合合,再加上洲民们的整治,上洲的部分沙洲演变为今天的世业洲,中洲的大部分沙洲演变为江心洲和顺江洲,下洲则演变为太平洲,即今天的扬中市。   
    世业洲今设世业镇。三国时在今高资之北的江中涨出一洲,名贵洲。东晋时又涨出新洲、中洲、嘉子洲等,隋唐时依然存在,此后即未见记载。明代又出现西部沙洲的记载:“明初,丹徒县衙曾派刘鹤章率民去境西洲上围堤。”1596年前后,原新洲坍没地段的江面上渐淤涨出北新洲,礼祀洲、龙洲,沙漫洲等沙洲,后逐渐连成一个大洲,通称北新洲。1668年左右又与西南的沙洲相连,合并称世业洲。1736—1795年,全洲有芦草泥滩2.7万亩。1854—1908年,世业洲头下移约5公里,1938年后,又下移约5公里。从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末,洲体相对稳定,整个沙洲缓慢东移。   
    江心洲今设江心镇。原是镇江以东的一个大型沙洲,初名开沙,三国时即存在。沙洲“首衔焦屿,尾抢圌峰,长六十里。”1008—1016年间,洲上有田1.3万亩,为焦山定慧寺庙产。1465—1505年,沙尾崩坍,仅存40余里。1683年后,原开沙洲头又复涨新沙。1776年前后,新老沙洲逐渐并连成长生洲、功全洲等,仍归焦山定慧寺作公田,故又称“和尚洲”。新中国建立后,“和尚洲”改名为“和畅洲”,由9洲、6套、21圩组成,洲间为夹江分割,互不相连,1952年后,经人工整治,形成现状,陆地面积为35.2平方公里。洲头距焦山仅2公里左右,90年代末,该洲距焦山已达6公里多,陆地面积减至17平方公里。   
    顺江洲设高桥镇。在江心洲东北,原同属开沙。唐宋年间,开沙之尾曹府圩、马沙圩、后曹府、马沙等洲均继坍人江中。1505年前后,在原沙之东复涨芦滩万亩,称补沙洲、还沙洲等。1522—1566年,诸沙洲互相淤并,复涨“顺江洲”。1736-1795年间,渐与北岸南新洲相接。顺江洲有补顺洲、代粮洲、补额洲等大小沙洲15个,地2.7万余亩。小沙洲随着河床上抬逐渐并连。1954年洪水后,原有一条与长江北岸相隔的小河淤废,1955年和1962年,先后在此截流筑坝,使夹江堵塞,与北岸完全相连,顺江洲遂成为三面环江的大型边洲。